一、 精准设置课程,杜绝“无用”与“重复”课程
1.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知识储备需求,依据调研结果更新课程设置。建立“企业-毕业生-在校生”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论证每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内容的前沿性。对重复、陈旧或偏离核心能力的课程,坚决调整或淘汰。
2.确定清晰的“专业能力-课程支撑”对应关系矩阵。确保每门课程目标明确,指向特定的核心能力或知识模块,避免内容交叉重叠。
3.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将相近知识技能点整合为能力模块,避免因课程边界不清导致的重复讲授。
二、模块化课程如何建以及建设标准和微证书对应问题
模块化课程建设方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根据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灵活组合。
建设标准:
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应紧跟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包含足够的实践案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标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评价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模块学习中的表现。
微证书对应问题:每个模块化课程可以尝试对应一个微证书,但需要考虑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度。
三、赋予学生选课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如何自主选课?
1.在确保核心能力达成的前提下,设置丰富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技能提升选修课、跨专业通识课等课程。
2.建立完善的选课指导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前置要求、适合方向。推行“学业导师制”,导师根据学生兴趣、职业规划和学业表现,提供个性化选课建议,避免盲目选择。
3.信息化平台支撑:优化教务系统选课功能,更便捷。
四、 深化“教学做合一”,强化教师实践赋能
1.教师带着明确的“教学转化目标”下企业,实践结束后,需提交实质性成果如更新的教案、编写的企业案例、设计的实训任务书,并在教研活动中分享、应用。将企业实际案例、工程问题、典型工作任务拆解融入课堂和实训。
2.与优质企业共建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轮训制度。将企业实践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打造“有营养”的课堂,解决真问题,培养真能力
1.聚焦行业企业面临的真实技术问题、工程挑战,与合作企业共建 “技术难题清单”,教学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2.广泛应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问题探究、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方法。鼓励教师“少讲精讲”,把课堂时间更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线平台、虚拟仿真)辅助教学,提升效率。
五、 促进课程融合,深化集体备课
专业课与基础课融合: 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基础课教师的定期沟通机制。基础课教学应对接专业需求,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1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