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改革面临“路径之争”-评审不合格高校,建设方案将全部推翻

新工科改革面临“路径之争”-评审不合格高校,建设方案将全部推翻

大学新工科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围绕新工科主题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已达1000多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工科专业已有500多个……

但是,根据教育部去年底对国内工科优势高校开展的一项评审,仅38.9%的新工科改革项目推进良好。换言之,六成开展新工科改革试点的高校,进展离预期尚有距离

在日前复旦大学主办的“新工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展交流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是新工科改革的深化之年。“那些评审不合格的高校,其新工科建设方案将全部推翻,从头开始。”

据悉,教育部还将推出不同类型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示范工程,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供给侧改革。

这一轮改革,比大学更着急的是企业?

不论大学是否愿意,飞速发展的产业革命正推动甚至迫使大学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变革。

盘点历史可以发现,过去三次产业革命都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

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保守”的法国大学开始出现工程师学校,并启动英才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在这一运动中,牛津、剑桥在办学上的“保守”,使得伦敦大学学院等一批新的大学成为英国优质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信息产业大发展,这也使得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全美每年只有2000多名计算机专业人才从大学毕业,到了90年代末,这一人数超过了8万人。

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等在内的全球知名高校近年已纷纷开启工程教育改革。两年前,教育部也提出了新工科改革计划,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供给方——大学进行改革。

此后,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都参与到这场改革中。不过,相比于大学,更着急的是企业。新工科改革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就有662家企业支持了总计2.35万个高校新工科项目,企业为新工科改革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82亿元,助推各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2018年新批准设置的专业点有:机器人工程专业60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50个,智能制造工程专业4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2个,智能建造专业1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5个等。

而在2019年高校申请设置的专业点中,人工智能专业38个,机器人工程专业108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3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个,网络空间安全专业36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6个等。

然而,过去两年的新工科改革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负责人吴爱华介绍,新工科改革自推出后,就将高校分为三类:一类是综合性高校,一类是工科优势高校,还有一类是应用型工科高校。去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对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改革项目开展评审,发现只有38.9%的项目被评为“良好”,另有56.19%的高校只能算是正常开展,还有4.9%的高校项目被评为“差”。

调查发现,新工科改革项目在推进中,最大的阻力是“学校支持不到位”,且学校对产业需求的认识比较模糊。在产学研协同方面,有41%的项目被专家评分为3分(满分5分),个别项目甚至低于3分。

此次论坛上,产业界代表、阿里云相关负责人解航称,去年参加了多场高校人才招聘,但在和大学校长交流时,有些校长直言,学校里的教学内容已经十多年没变过了。“现在的新技术一年甚至会有几次迭代,大学里的教学却十多年不变,这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基础科学研究,新工科是无本之末?

新工科改革对于大学来说,最主要是对标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新工科改革,究竟是基础科学研究先行更重要,还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潜质和动手能力更重要——这成为此次论坛争论的焦点,即便是各大名校的校长们,对此也各执一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就认为,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什么新工科改革。他引用钱学森多年前发表的文章称,清华大学太偏工科,北京大学太重理科,而中国缺少的创新人才是介于工科和理科之间的。包信和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年来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两年的数理化生的基础科学学习,两年后再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没有基础科学研究,新工科是无本之末。”

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负责人的看法,和包信和基本一致。

但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李泽湘却持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近年来辅导了不少创业的年轻人,最大的感触是,大学培养出了能够很好地回答老师问题的人,但培养不出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并且能推进问题研究的人,而这是工科人才最主要的能力。如果不会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何谈创新能力?”

李泽湘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该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就发现,大学授课的课时数与学生的成功程度和比例成反比。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计算机本科时,四年学40门课程,学校都认为太多,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目前,国内大学本科的课程数至少60门。比如,清华大学有78门,共178学分;上海交通大学至少61门,共223个学分。

“对工程人才来说,数理固然重要,但是学得再好,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创新缺乏热情,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新工科人才。”——李泽湘说。

毫无疑问,新工科改革将带来大学的变革。“新工科改革必须面向未来发展培养卓越的、有创造性的工程人才,以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需要。”吴爱华说,传统的以老师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新工科改革的未来走向,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正如很多与会专家所言,大学在教与学上一直有一套惯性思维模式。比如,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人教,老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基本是建立在消极假设上的:你不能做,你做不了。再如,学生在课堂基本是被动学习、而且是独自学习,不太和身边的人讨论。此外,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各种“命令”,否则毕不了业。

在吴爱华看来,惯性思维模式下的教学,好比“学生在老师画好的图案里填色。

”而新思维模式下的工程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能不需要其他人教,只需要一些指导;学生可以做任何自己想象的事,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创造知识,而学生的学习就是追寻自己的爱好,由此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这种全新思维模式下的教与学,才能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并着色”。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3674.html

(1)
上一篇 2019年9月16日 上午8:17
下一篇 2019年9月19日 上午10:10

99%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解读

    2017年2月和4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举行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5月、6月在湖南工程学院和温州大学提出“湘浙倡议”。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形成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领导参阅》也分别在2017年第3期、第4期分别刊出《新工科发展形成建设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形成“北京指南”》等文章,第5期专设“新工科专栏”。 …

    2020年5月27日
    8.7K0
  • 高效团队管理课程一:团队管理入门(免费分享)

    团队存在的价值——应变与创新 团队的实践 团队目标的实现:数量、成本、效率、程序、新产品、客户满意 顾客满意:数量、性能、品种、价格、质量、服务、速度 企业长期赢利 和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团队 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彼此协调各自的活动来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与群体的异同 目标 团队成员参与目标的制定 团队的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体目标高度相关 成员…

    2020年5月18日
    1.9K0
  • 新职业教育法”新”在哪? “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系误读

    4月27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内容的有关情况。这是近期教育领域关注度极高的话题。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新法新在哪儿?新法有诸多新的表述,其中备受关注的初中毕业后的“普职分流”取消了吗?即将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还传递出哪些信号?

    2022年5月4日
    4190
  • 多措并举,保障线上授课质量

    在这次疫情期间,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教育任务。在这一个多月的线上教学期间,我从中汲取到很多新的教学知识、方法和理念,并对网上教学颇有感悟,现将这一个月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我本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它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课程。学习时要求学生应尽可能的以教师的身份来思考化学问题。这使其转换角色,将自己摆在教育教学活动框架中,…

    2020年5月9日
    1.8K0
  • 工业4.0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工业4.0时代,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命题;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具有全球化思维的创新人才,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本质要求。

    2021年12月15日
    6110
  • 线上教学情况总结

    线上教学运行期间,我们始终秉持“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坚持“一周一总结”“一周一布置”的原则做实做细线上教学工作。继续追求“线上线下同质”的授课目标,抓严抓实“教、学、管、服、督”五个环节,老师们普通反应“网课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从最开始忙碌紧张的“引用课程”课堂逐渐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过硬”的“自建课程”课堂转变,我们不断加强…

    2020年5月21日
    2.4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