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二
绍兴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绪论:“文化”界说与中国文化
德育元素:从中国的“文化”古义引申出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特征
内容:古汉语中的“文”,通“纹”。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引申为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它们包含着对人间关系即人伦的各种描述,儒家学派将其引申为人格修养,并倡导美善德行。以文教化,即为中国“文化”的古义,它与西方的侧重于人类物质生产的culture之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因此造就了中西文化在本质上的不一致。注重精神生产尤其是倡导健全的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方法:拆词为字的解释;举例;比较。
实施过程:结合“文化”界说,将道德元素自然地织入整门课程的内容推进之中。
文化学其实是一门国情学。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注重人格培养和道德养成,这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明显的传承。熟悉国情,了解文化,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再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成就自身的人生境界。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三
中国的人文主义—第一次课
德育元素:
1.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优越性;
2.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人文主义,树立文化自信;
3. 品读林语堂对西方哲学幽默风趣的评判,在比较中传承脚踏实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内容:中国的人文主义
1. 文本细读。深入分析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他风趣幽默的文笔将中西方的人文主义进行了对比,阐释了西方人文主义无法帮助人寻得人生意义的原因以及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对人现世生活的尊重,教会人们在有限条件下充分享受人生。
2. 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找到林语堂的幽默用词,找到林语堂在评价西方哲学时用到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方哲学之所以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其原因在于西方基督教的存在,基督教的存在,把西方基督教徒的目光从现在引向不可知的未来,导致他们无法把握现世生活的美好。
林语堂对以苏格拉底、尼采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批判,引发了学生对西方哲学的思考,在林语堂的带领下,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人文主义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四
叙述文写作—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分析
德育元素:理想、挫折、成长
内容:詹姆斯·乔伊斯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英国文坛巨匠。他的早期作品《阿拉比》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以及幻想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在故事中,乔伊斯细致而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主人公在认识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孤独和痛苦。少年追求理想的“阿拉比”之行实际上是他的一次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的成长之旅。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共鸣,导入德育元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以及作者独特的叙述写作技巧。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最后总结出:1.年轻人应该树立追求理想的信念。2正确对待追求理想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3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并能自我反思才能真正成长
这篇小说充分显示出乔伊斯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以及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华。学生在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体会了同龄人的成长感悟,有助于自身的精神成熟和健康成长。
教师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