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简介:看别人都在研究什么?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北京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完成人 林建华 李克安 朱庆之 张庭芳 段连运

完成单位 北京大学

该成果是在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元培计划及其实验班实施近十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大学第一个本科学院——元培学院。元培计划的核心是: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制度。该成果进行了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培养学生既有宽厚基础和全面素质,又培养学生的浓厚专业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北大校情的拔尖人才培养之路。

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王 杉 陈 红 刘 帆 周庆环 姜可伟

完成单位 北京大学

该成果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运用先进的理念,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助学助教系统》、《基于网络的临床医学考试系统》以及《临床医学教学素材采集子系统》,实现了临床医学教学领域先进理念的多种功能,建立了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模式并实现临床思维的有效培养,反映了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体现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先进性,有效地弥补了临床医疗教学资源的不足,完善教学改革内涵,并以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贯穿成果始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及教学体系改革

主要完成人 林 岗 吴易风 杨瑞龙 张 宇 李军林

完成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本项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并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为基础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教材体系,培养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具备坚实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功底的优秀师资队伍,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主要完成人 顾秉林 王大中 汪劲松 陈皓明 姚期智

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基于对实践育人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的教育新理念;归纳总结出创新性实践的具体内涵,建立了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了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以“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样化交流”为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为保障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多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创建高水平国家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

主要完成人 范钦珊 李俊峰 庄 茁 殷雅俊 陆秋海

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

该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形成了以教授博导为主体、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12项。

该项目在基础力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成3门国家精品课程、编写6部国家规划教材、获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得到同行专家认同和赞誉,在教育界和力学界影响广泛。

我国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

主要完成人 吴 澄 申功璋 田作华 萧德云 王 雄 吴晓蓓 卓 晴 戴先中 刘小河 谢克明 赵光宙 刘建昌

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东北大学

该成果按照“研究与实践结合、指导与服务并举”的方针,组织全国百所高校同行,以国际高等教育视野,深入开展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分类指导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招标方式出版系列教材;按不同类型高校共建《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示范教学实验室;主办具有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主要完成人 宁 滨 李长春 朱晓宁 张鸿儒 房海蓉

完成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该成果针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动车组与重载列车”等关键技术对人才的重大需求,创建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国家紧缺人才的新模式。规划和建设了覆盖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与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相适应的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主干课程群,创建了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写了80余种反映轨道交通前沿理论和技术的教材。该成果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高水平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卢 苇 张红延 赵 宏 李红梅 孙海善 唐振明

完成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该成果立足于软件产业对工程型软件人才的要求,以CDIO理念为指导,首创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清晰定义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构建了“三级平台-五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的工程素质教育体系;创立了“专职-兼职-专兼结合”教学的“2+1+1”学程模式;创建了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学院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100%,已经成为中软国际、SUN等6家大型软件企业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完成人 郭广生 付志峰 白守礼 费红艳 孟文庆

完成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本成果针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不力等问题,结合学校的定位和办学传统,通过产学研相互促进,将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坚持“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创新管理机制,发挥优势、集成创新、彰显办学特色,教研互动、突出特色、形成实践品牌”,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钟秉林 董 奇 葛岳静 方 瑾 何丽平

完成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在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度设计和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个性化学生选择的新形势和当前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整合、共享等方面系统集成度欠佳的客观现状,设计出一系列大教育观课程,有效地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机整合部门合力并辅以弹性教学管理,系统实践了一系列既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可喜成绩。

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

主要完成人 刘新成 孟繁华 宁 虹 康丽颖 张景斌

完成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开放、合作和实践——走进中小教育现场”为指导思想,建设“双通道”的共同体,研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最终实现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链。项目理论建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受益人群涵盖了本校全部师范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师范生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签约率保持较高态势,教师成长周期明显缩短;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师范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的创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黄 侃 贾秀清 张济荣 李 伟 申金霞

完 成 单 位 中国传媒大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呈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的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本着“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进行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总结。该教学成果以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建设为点,以动画专业培养方案的演化为线,结合北京地区和全国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提出了该类专业建设的原则和主要关键环节,探索和实践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主要完成人 金铁霖 王士魁 董 华 刘 畅 戴 滨

完成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我们的学术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科研创新为先导,以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为支撑,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创新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该成果解决了民族声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土洋”争端和“继承与借鉴”之间的矛盾,突破了“模仿教学”的传统模式,解决了理论和技能训练中的诸多难题,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民族声乐人才。

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系列(教材)

主要完成人 申泮文 刘靖疆 乔园园 朱志昂 何锡文 张邦华 王永梅 陈 军 车云霞 李 姝

完成单位 南开大学

上个世纪末,申泮文教授组织校内外力量,筹建了“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

编撰有前瞻性的化学系列基础课和专业课新教材,对当前高等化学教育进行深度改革。通过10年努力,编写和出版化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课件等27部32卷册,总字数近1800万。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教材解决了正确定位大学本科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材内容现代化的问题,使用这些教材的课程中已经有三门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天津市级和南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这是我国化学本科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当代大学生母语教育的理念创新、资源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主要完成人 陈 洪 李瑞山 徐 挥 周志强 冯大建 迟宝东 胡学常 张培锋 李锡龙 张 静 林 晨 白金柱

完成单位 南开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成果基于“大学语文”公共课改革而完成的综合性的本科教学改革成果。1.理念创新:明确了“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关系青年一代民族文化认同的课程定位,确立了以“文”和“好文章”教育为中心,关注“经典汉语”,关注多种文体的新的内容架构。2.资源建设:开发立体化、集成性教学资源,大量数字化资源和多个辅助教学工具,构成一个完整系统。3.课程改革:创造并实践了网络技术条件下以师生互动、课堂上下结合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本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主教材已有全国百余所高校采用,有力带动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深化。

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郝希山 郭凤林 张文清 刘佩梅 王宇彤 夏睦群 李国霞 薛慧杰 李经秀 王俊艳 刘艳霞 王 蓓

完成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该成果受教育部委托,为我国制定了第一套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体系;编制全英文授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全英文系列教材69部,出版全英文《临床技能操作》视听系列教材;创立了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创立了留学生精品课程评选机制;建成多元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理念中外学生包容共存、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生源来自56个国家,在校生共1260名,其中学历生954名,居全国西医院校首位。教育质量受到教育部和十几个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高度评价。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张伯礼 于 越 周桂桐 张柏丽 陆小左 尹新中 王泓午 王慧生 陈爽白 张艳军 孙增涛 孟静岩 孟繁洁 曹式丽 王 强

完成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针对“中医思维弱化,临床能力下降”这一中医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能力,思维、技能、素养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构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教学方法—强化中医思维;基于贯穿全程的‘六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临床能力;基于多维载体的课内外训练方式—培育素养;基于‘递进准入’、‘多元评价’的机制—保证质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主编系列实训教材;研制系列实训教学设备;建成实践教学基地和团队。成果写入《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并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工作推广。

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主要完成人 姚家新 金亚虹 吉承恕 戴 群 常淑芝 孙延林 胡咏梅 张 晓 万发桃 何一粟 胡 亮

完成单位 天津体育学院

该项目在教学中将实验室实验、运动队基地心理服务实践、课题科研实践及开发心理训练产品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与运动队、体育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共建;打造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解决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脱离运动实践以及运动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手段不够丰富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生产、科研和科技服务的第一线,增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奥运会心理科技服务和北川中学地震灾后伤残学生心理辅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余建星 徐 斌 王海龙 孙克俐 郭 强 单小麟 马德刚 王 海 王 越 于 倩 赵 伟 于 泓

完成单位 天津大学

本成果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注重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完善知识结构”为指导,制定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维度24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构建了以此大纲为核心,以“素质提升系统(QS)”、“能力强化系统(AS)”、“知识优化系统(KS)”为主体,以“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EIE)”为保障的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

化工类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主要完成人 王静康 元英进 王 志 辛 忠 余立新 郭新闻 张卫东 姚善泾 刘晓勤 梁 斌 郭绍辉

完成单位 天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该成果构建了化工类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包括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建设多元化授课教师队伍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课程和参考书体系;引入多种形式和手段扩大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建立能利用多种资源、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的科研实践平台;建立与多元化和国际化相适应的监控和奖罚制度。实践表明,该体系能全面提高我国化工类研究生创新素质,满足人才市场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基于生产过程开发全玻璃化工仿真实训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王艳国 聂 云 陈则立 王文生 冯艳文 吴 静 梁凤凯 朱华静 贾立军

完成单位 天津职业大学

“基于生产过程开发全玻璃化工仿真实训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创造性地研制了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该装置由六个反应器、九个塔、四套DCS控制系统总计118台设备组成。以该装置为载体开发了实训教学职场化、结构及运行可视化、操作控制多元化、实训项目综合化“四化合一”的实训教学技术,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实现了实训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和产品中试“四位一体”。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紧密结合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构建与实施“做中学”高职课程体系

主要完成人 胡振文 李 辉 隋修志 陈风平 满洪高

完成单位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该成果以高速铁路建设为背景,以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线,提出了集成化课程设计新方法,构建了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培训课三个相互融合的新型课程系统,教、学、做一体,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创新了“7周学段制”教学组织形式,创建了“工地流动学校”、“工地流动课堂”,工学交替“做中学”,实境育人,获取双证书。开发了网络化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了基础知识,强化了专业技能,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四方满意。

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滕利荣 孟庆繁 逯家辉 程瑛琨 王贞佐

完成单位 吉林大学

该成果针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团队、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开放运行、自主研学、不断创新”协调发展的示范中心,使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出版专著4部,获教改奖励与荣誉63项。教育部以“注重内涵建设,发挥辐射作用”为题发简报介绍经验,2005年以来已有国内外600多个实验室来学习与交流。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

主要完成人 陈思和 骆玉明 陈尚君 陈引驰 傅 杰 汪涌豪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

该成果基于下述基本理念:以“经典”为核心,通过细读原文,培养修读者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敏感,由点及面,贯通理解,扎实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增进文化自觉。自2002年以来,依凭包括了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的强大教学团队,先后开设十余门系列课程,编撰出版十余种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涵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主要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等殊荣,领国内以原典为中心的教学潮流之先,显著的成绩造成了强烈的反响,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

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何敏娟 顾祥林 熊海贝 赵宪忠 林 峰 丁文其 吴 迅

完成单位 同济大学

该项目贯彻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并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依托、以国家和地方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了以递进式精品课程群和系列化双(英)语课程群为课堂教学链、以规模化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基地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国内外土木工程竞赛和国际化课程班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长效化和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特质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深入开展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主要完成人 叶取源 马 磊 倪 军 莫亮金 张申生 严良瑜 刘明柱 奚立峰

完成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本成果总结了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主要内容包括:深入开展多模式、多层次、多方位国际合作办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大密西根学院为载体,系统引进优质资源,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着力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走出国门,树立我国教育品牌,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努力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开放远程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视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主要完成人 张德明 王 民 徐 皓 李惠康 陈 信 王连华 杨 晨 王国清 方青云 邓矫桐 范 军 张永忠 刘文富 杨 平 肖 君

完成单位 上海电视大学

以服务于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工作指向,上海电大确立起“两个一切”的办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建成上海教育资源库和终身学习网,并在创建“大学+系统+平台”模式、探索教学“立交”沟通衔接机制、凸显学习平台集成和辐射功能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成为上海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和终身教育的市级指导机构,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大奖。

基于基础物理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实践和发展

主要完成人 卢德馨 许 望 鞠国兴 肖明文

完成单位 南京大学

该成果从科学教育的本性出发,结合探索和研究最新的教育理论,对《大学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化生类)》、《理论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基础物理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模式。项目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效:1. 探索出一条在基础课程中和大班课环境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新路。2. 通过引入宽口径的课程结构和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全面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对学生进入科研前沿起到最初的引领作用。3. 形成了新型的评价体系。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主要完成人 周 进 唐 涛 王思慧 苏为宁 吴卫国

完成单位 南京大学

该成果提出了“基本实验能力培养—创新研究意识培养—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新体系,体系的新表现在两个阶段:创新研究意识培养阶段,就是在低年级开设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获得一整套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就是在高年级把实验课程延伸到科研实验室,学生完成课题都是教授们科研或技术开发中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与此相应的是让一批科研一线的教授们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学成果。

构建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主要完成人 郑家茂 熊宏齐 胡仁杰 张文锦 张远明 戴玉蓉 方 霞 潘晓卉

完成单位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着眼于学思知行有机结合,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突破课程与学科壁垒,整体优化、系统重构了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突破分课程、分专业、分院系建设实验室的局限,统筹布局、集成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组织模式,构建了高端引领、多重交互、“做、学、研”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多重交互”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钱 锋 熊宏齐 叶善专 孔祥翔 孙贵宁 周雨青 王勇刚 石 然

完成单位 东南大学

该成果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创建了的物理实验课程“多重交互”教学新模式。在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优质网络信息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研究生助教、校内外专家的交叉交互与资源共享。新模式实现了教师指导与计算机TA助学的有机结合,计算机TA着重与学生一般性问题交互,教师侧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专家教授远程与学生深层次研讨。新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新型关系,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主、个性化、研究性学习为引导特征的优质学习环境。

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杨 震 刘 陈 李 飞 成际镇 方 萍

完成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

本成果立足学校66年办学积累在信息学科形成的特色与优势,面向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与信息产业的密切联系,经过8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大信息办学理念,通过坚持“一个中心”,推进“两大举措”,构建“三个体系”,落实“四重保障”,形成了一个“育人为本,自主选择,体系完备,保障到位”的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实干、能干的信息学科专门人才。

校企互动合作,培养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姚文兵 徐晓媛 王欣然 钟文英 王 余伯阳 许 娟 樊陈琳 花春阳 胡春蕾

完成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与医药行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成果重点解决将校企在科研项目上的合作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问题。成果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校企实质性合作办学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为突破口,成功解决校企合作动力的难点问题和大学生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热点问题。成果通过产业上下游和学研产紧密结合,建立了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戴 勇 张 铮 韩 冰 顾惠明 吴慧媛

完成单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本成果立足于服务机电行业,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方法;为适应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要求,课程体系内部构建了入门、专项、综合三个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台阶,确立了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成果围绕学生工作经验积累的要求,系统开发校外实习项目,同时系统改革基础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市场部”等载体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

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陈炳和 薛叙明 刘承先 孙德松 郭 泉

完成单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本成果针对化工高职院校长期依赖验证型、测试型装备不能培养学生实际岗位职业能力等主要问题,探索出了“四结合、六合一”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自主设计、自主安装、自主调试,建成了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实施、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职业素质养成为一体”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内容突出了工艺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建设内涵体现了企业与校园文化、生产特点与教学规律、专项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工学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

多学科融合,国际化拓展——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创建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主要完成人 应义斌 王剑平 何 勇 邬小撑 郭亚芳 邵玉芳 赵文波 王 俊 冯水娟 泮进明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瞄准国际农业工程教育发展的前沿方向,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一套“多学科融合-国际化拓展-复合型培养”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设了能较好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课程体系(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建立了基于多方位国际合作的国际化本科教育平台,建成了一支由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优秀师资队伍,并实施了“优秀本科生一对一教授辅导计划”和多层次科研训练计划,“为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搭建教学育人就业“三位合一”开放平台,培养高技能机电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苏志刚 任君庆 孙慧平 齐小萍 史习明 毛才盛 郑卫东 虞文贤

完成单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海天集团

该成果通过搭建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开放管理平台,实现了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和优化,构建了行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对接、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关键岗位能力。成果不仅在机电专业群中和校内其它专业中应用,并且在创新课堂教学形态、弥补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完成人 曾五一 肖红叶 庞 皓 朱建平

完成单位 厦门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本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主要完成者是曾五一、肖红叶、庞皓和朱建平。成果的主要内容有:制定经管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范;组织全国同行,编写高水平的统计学系列教材;注重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发起召开中国统计学年会,构建新的交流平台。该成果的完成对全国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提高我国经管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深化国际法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

主要完成人 黄 进 肖永平 张湘兰 余敏友 杨泽伟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该教学成果是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教学团队的集体成果,由黄进、肖永平、张湘兰、余敏友、杨泽伟等共同完成。

它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为目标,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壮大教学队伍、优化办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形成了国家级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出版了影响广泛的国际法系列教材。该教学成果体现了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理念上具有先进性,在内容上富有创新性,对我国法律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主要完成人 顾海良 石云霞 丁俊萍 佘双好 宋 俭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本成果整体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1.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中心,建立了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体的立体化和网络化教材体系;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了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3.坚持以教师为本,建立以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4.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建立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体系;5.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和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

依托区域优势,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李文鑫 许晓东 刘建清 康灿华 陈 飞 徐跃进 刘茂林 吴 平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地区部分高校联合办学始于1 9 9 4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轮值管理”制度为核心的规范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了一种以攻读双学位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集聚了联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提高了合作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了大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中央电视台以“高校推进资源共享:一张通知书上多所大学”为题对武汉地区的联合办学进行了全面报道,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引起了良好反响。

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陈奎生 孔建益 傅连春 吴怀宇 陈 涛 程光文 丁 宇 薛正良 曾良才

完成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钢铁公司

该成果探索实施了以“共享共赢”为特征的新型产学合作模式——“共享型产学研联盟”,开展合作教育。建成了36个实践教学基地,与武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凝炼出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的“钢铁品质”,并将其融入教学环节,夯实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基础。该成果提出“二三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体系。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精品课程。

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主要完成人 高 翅 王平祥 柳 俊 王春潮 王文恩

完成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本成果坚持了“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实践的理念,整合优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方法及评价制度,形成了“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研基地共同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基础+模块”即“基础+生产实践”、“基础+研发训练”、“基础+创新研究”的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个性发展。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谢 赤 马超群 袁 凌 杨 智 朱国玮 周 昕 颜剑辉

完成单位 湖南大学

本成果以职业胜任能力等理论为指导,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1.构建出职业胜任能力的“风车模型”;2 .开发出职业胜任能力测评软件;3.创建了职业胜任能力“135”培育体系;4.建立了一个为培育职业胜任能力服务的教学资源平台;5.形成了“传统教学组织+模拟公司团队+导师组”的培育体系运行机制。成果具有多层次和多方向的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学科研互动,探索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完成人 刘友金 廖湘岳 李红革 杨继平 张天平 田银华 向国成 赵继荣 李汉通 童杰成

完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高校办学的层次性,项目组历经十余年探索,确立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经济与管理互融、主修与辅修互通、必修与自选互补的模块化柔性课程体系,设计了“院、所、企”合作为平台、“四个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路径,创建了以“大经管”人才培养观为指导、“三个课堂”为载体、教学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得到了多方位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

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白解红 邓 杰 邓颖玲 朱小舟 黄继勇 罗 辉

完成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本成果以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资源开发为途径,创造性地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将传统单一听力课建设成为一门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课程。该成果对英语专业其他课程、外语专业其他语种和大学外语的教学与研究均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李延保 陈春声 刘济科 国亚萍 龙 莉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该成果在探索重点综合性大学如何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围绕提升大学管理者的文化理念、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建设好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等三个重要问题,创造性地开拓与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创新推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山大学的探索实践和经验总结,对于国内同类兄弟院校深化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应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体建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培养轨道交通一流人才

主要完成人 冯晓云 王 英 李春茂 赵 舵 王晓茹 吴广宁 陈维荣 何晓琼 黄治清

完成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本成果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创新性地构筑并实施了“一个方案,两条主线,三个支撑,一个机制”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等方面成果卓著。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理论与实践并重,整体构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果显著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建设者。

以“质量工程”为航标,构筑我国领先水平的机械基础教育教学平台

主要完成人 吴鹿鸣 周仲荣 王培俊 陆天炜 闫开印 卢存光 杨坤怡

完成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该成果解决当前我国机械工程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四大难题:1 . 破解人才培养中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薄弱的难题和瓶颈,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基础教育教学平台。2. 研发了一批得到广泛共享的核心实验装置及形成名师、名课、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软硬件教学资源。3. 构筑了多层次、多样化培养的教学体系,建成了一批以个性化实验室群为代表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4. 创建了“科研为引导、教学为主体”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3343”开发理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李学锋 陈玉华 熊 熙 刘建超 黄 燕 林训超 姚虹华 冯光灿 邱寄帆 郑金辉 祝登义 杨 蓉 王晓霞 银 河 廖正非 易磊隽 武智慧 刘 红 李有慧 黎富玉

完成单位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院基于多年课程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创新了校企合作“3 3 4 3”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探索出了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的方法,解决了高职课程如何来、如何排、如何教和如何学等问题,构建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了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程序。并且课程改革带动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实践证明,“3343”理念、模式和技术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开发出的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特色要求,适应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司徒渝 杨 跃 张 斌 李登万 徐诗勤 陈晓慈 尹守军 向 桢 武友德 郭 杰 王泽忠

完成单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该成果结合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特点,校企联合,解决人才培养中设备和“双师型”教师不足、学生基础知识不系统和实践技能不过硬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了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221模式),即:将学校建成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实施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建立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五年来,形成“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方投入、社会共享”办学格局,获地方、行业共建资金7350万元,引进设备5500万元;毕业生100%获“双证”,就业率98%以上。

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宁 平 郝吉明 瞿广飞 陈建中 唐晓龙 孙可伟 彭金辉 杨 斌

完成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废物资源化人才紧缺状况,创建“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提出“三层次”、“三条线”的专业战略发展思路,在该思路下形成的专业规范,反映出先进教育思想和观念,面向未来,符合我国国情。形成以强化生产实践、创新实践及国际交流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起点高。规划和组织编写了33部系列教材及专著,充分反映学科的发展,注重学科前沿性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8部新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适用面广、影响大。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主要完成人 宋乃庆 朱德全 罗增儒 李忠如 吕世虎 刘 静 于 波 黄 翔 魏 林 朱维宗 夏小刚 肖 红 程良建 黄燕苹 陈 婷 仲秀英 罗新兵

完成单位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该成果重建“一核心四模块”课程新体系;开创数学教育“导师制下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开创以“教材编写、教改实验、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的四方联动服务基础教育新路子。该成果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套,主编中小学数学教材8套,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近40项。所培养的人才深受各地欢迎,约87%毕业生服务于西部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成为数学教学骨干。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牟延林 谭 宏 王天祥 刘 壮 钟代军

完成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2 0 0 3年以来,重庆文理学院以牟延林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出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当代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以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依托,以大学生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构建了集理念、内容、方法、资源与机制为一体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开启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系统性纳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促进了大学生优秀民族品格养成与中华文明传承的相融共生。

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罗中立 周宗凯 周小波 郭晓寒 郭 宇

完成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本成果针对动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平台缺乏、内容系统性差、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确立“以实战代实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平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同时,将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课程项目化;将生产流程引入课程,实现实验实战化;将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引入教学管理,实现作品产品化,构建了动画专业实战性实验教学新体系。

面向西部,实施全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

主要完成人 孙卫平 龚小勇 吕 红 冉学农 包华林

完成单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该成果依托中-澳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等重大教改课题,联合百家企业共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入手,全程工学结合,创建基于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教学目标领导说了算,教学内容系部说了算,教学方法教师说了算,教学评价学校说了算等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首创“重庆市职业教育电子行业协调委员会”,将政府、行业、学校联系在一起,有效形成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成果得到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广泛认同,具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

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建设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研究基地

主要完成人 冯博琴 陈文革 顾 刚 赵英良 罗建军 吴 宁 李 波 崔舒宁 刘志强 程向前

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该成果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问题,提出培植“名师-名团队、名课、名实验室”,以教学这三大关键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了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有: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从开课、实验、教材到考试的整体改革方案;率先系统地提出理工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在本领域内,是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单位,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位列第一。

以队伍建设为纲,教学科研相长,创建一流系列热工精品课程

主要完成人 何雅玲 陶文铨 何茂刚 王秋旺 刘志刚 赵小明 傅秦生

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该成果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纲,解决了热工基础教学教师队伍后继人才缺乏问题。培养起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学及科研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2007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称号。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建成了名课、名实验室和一流热工系列精品课程。所开设的各层次热工类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实践环节充实,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受益面广,深受学生好评。热工基础类主干课程《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分别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姜澄宇 王润孝 张 骏 李铁虎 李玉龙 薛 静

完成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

该项目是教育部及原国防科工委立项项目,旨在解决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瓶颈问题,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丰富载体、有效激励,引导研究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探究,启迪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明显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平台由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研究生创新培养环境及其它各项激励措施组成。平台创新的提出“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指导方针等理念,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缺乏创新的问题。项目有9届上万名研究生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主要完成人 邬江兴 于宏毅 吴 瑛 胡捍英 金 梁

完成单位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该成果确立了“军民一体、正反联动”的学科建设指导,通过学科专业融合、人才培养联合、优质师资共享、科研合作攻关、实验资源共用,推动了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建成军队院校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军队优质课程,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1名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全军优秀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学科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支援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很好地检验。

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程天民 王正国 吴 灿 王登高 罗长坤

完成单位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该成果坚持和发展“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提出并实施以培养“联勤军医”为目标的综合性一体化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8类理论课程和5类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主编出版29部教材、57部教学参考书、10本手册的系列教学用书,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成果推动了我国军事医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对于国内同类高等院校如何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实际,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特色及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殷进功 汪爱勤 栗文彬 刘 涛 尹维宏

完成单位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该成果在国内首次系统提出了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理论,建成并应用了一个规模质量国内领先的医学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制定实施了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系列组织规范,分层次分类构建了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模式、基本模式和具体课程模式。成果在全国15个省市30多所院校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2008年北京国际医学教育论坛上受到来自美、英、日、德等20多个国家教育专家的普遍好评。

系统建模与仿真及其军事应用(系列教材)

主要完成人 郭齐胜 董志明 杨立功 杨瑞平 王杏林

完成单位 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该成果由概念建模、系统建模、系统仿真、半实物仿真、战场环境仿真、计算机生成兵力、C3I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交互仿真、装备效能评估、装备作战仿真等10部教材组成,共355万字,系统论述了系统建模与仿真及其军事应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套仿真专业教材,体系科学完整,军事特色鲜明,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军队仿真工程专业建设和国家仿真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已在36家军地单位应用,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加强二炮新型指挥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李体林 王连平 王耀鹏 龚新洲 杨浪花

完成单位 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该成果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积极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联合作战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确立新型指挥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全面构建与信息化作战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学、研、练、演”一体化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军种指挥院校联合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路子,创造性地解决了培养何种新型指挥人才、如何培养新型指挥人才的问题,对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和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9400.html

(1)
江山如画的头像江山如画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1年4月6日 下午2:34
下一篇 2021年4月9日 上午9:17

99%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 长想思-诗集10首(最后两首绝美)

    长相思•情深缘浅 夜未央,情未央,门前春水戏鸳鸯。山花两岸香。 雨茫茫,泪茫茫,红豆相思情难长。秋枫染雪霜。 夜未央,情未央。门前春水戏鸳鸯,山花野外香。 雨茫茫,泪茫茫。红豆相思情难长,落红终是殇。 夜未央,情未央。门前春水戏鸳鸯,伊人对镜妆。 雨茫茫,泪茫茫。红豆相思情难长,良人归哪方? 长相思·汴水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译文对照 汴水流,泗水…

    2020年2月4日
    16.3K1
  • 每天做5道,提高你的智商和应变能力-世界500强试题,附答案及解析

    世界500强面试题类别8:智商 1.“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在应聘法院书记员的职位时,有三位联邦法官问到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我正在读的小说的名字。有一名法官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另一个说自己只读蒙大拿州作家的书,第三个说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并在新闻方面与我有着同样的兴趣。 我们的建议:最好是从这个问题与这份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谈一些热门的与法律…

    2018年4月5日
    7.6K0
  • “高德地图”和“高德导航”的区别

    “高德地图”和“高德导航”两个都有地图,也都有导航,甚至都有语音导航。高德导航更偏重服务车主。高德地图更偏重基础地图。高德导航的优势是不需要网络就可以使用,劣势是占用手机空间大。高德地图的优势是占用手机空间小,劣势是没有网络用不了……

    2023年2月19日 互联网
    1.7K0
  • 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实施方案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

    各本科高校:按照《山东省教育厅 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委员会关于举办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的通知》(鲁教师字〔2018〕16 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比赛程序严谨规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赛事目标 考察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2020年4月18日
    3.5K0
  • 学银在线-课程上线标准和推广标准

    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上线标准 课程推广标准 课程建设要求 主讲教师 √ √ 教师姓名、职称、所在学校(须是学校官方名称) 课程门户信息完善 √ √ 1.完善课程封面、片花(非必须)、课程简介(不能超过145字)。 2.撰写课程介绍:这门课会讲什么(建议500字以内为宜)、你将收获什么(建议500字以内为宜)、适合什么人学习、师资团队(建议500字以内为宜)。 …

    互联网 2021年11月25日
    1.5K0
  • 职业素质培育二:大学生就业需要具备的7种基本能力

    1、表达能力 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数字表达能力、图文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 2、动手能力 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们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操作的速度、准确和灵活三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上如果有一手或几手过硬的本领,一定会…

    2020年4月11日
    4.9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江山如画的头像
    江山如画 2021年4月6日 下午2:46

    地方综合性大学“三维”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简介

    针对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成果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强化专业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一主两翼”(课堂教学为主体,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科竞赛为支撑)教学体系为依托,以地方文化研究和教学为特色,以教学实践基地为平台,以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为保障,知识视野、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维一体”全面发展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成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并出版了“人文素质教育丛书”等系列教材,开发建设的地方文化特色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料片获得湖北省政府出版奖,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高级别奖励多项。教学上的探索与创新成果在不少地方高校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对成果的部分内容做过长篇报道。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确立了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地方并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走与高水平大学差异发展之路。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现实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2、对传统中文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了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中文教学,尤其是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养气”和“固本”,偏重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中文专业知识谱系和教育传统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但应该更“接地气”,将应用能力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提升地方高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3、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方式,试图解决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填鸭式“满堂灌”、“实训环节不够”等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践性环节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探究潜能,使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和智慧启迪内在地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

    4、改善课程内容陈旧和课程结构“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建设具有特色与个性的课程。把地方文化自觉、文化传承与中文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相结合,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步伐,形成了自身的课程特色、专业特色。

    5、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和毕业难度不高的现状。对以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能力训练进行“量化”管理,适度提高中文专业学生毕业的规格与要求。

  • 江山如画的头像
    江山如画 2021年4月6日 下午2:45

    地质(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其中,地质工程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地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为培养能解决复杂地质(岩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007年启动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2014年建成较为完善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经过4年多的实践检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形成了地质(岩土)工程专业“通过虚拟仪器与实体仪器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数值仿真与物理仿真,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理念。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地质(岩土)工程专业“基于网络的虚拟仪器实验”、“基于模拟的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共享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根据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特点,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三个层次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全面构建了地质(岩土)工程模块化、层次化的“三三三”新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经费、人力和物力的持续投入,建设了地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为首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建成了全国首个地质与岩土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解决了长期制约地质(岩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高危与不可重现等瓶颈问题。成果的应用实质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广泛被相关高校和企业应用,为地质(岩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突破了特殊实验条件的限制。本成果自主开发设计的仿真实验,彻底解决了如地质钻掘等真实实验具有高危险性、要求的实验条件非常高、难以完全开展实验教学的这一长期困扰地质(岩土)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难题。
    (2)破解了地质(岩土)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重大实际问题难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的限制。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程难以再现,大型综合性工程过程等不可能在地质体上真实重演。
    (3)从根本上解决了典型试验,如离心机模拟试验、岩石三轴流变试验等大型精密仪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高成本、高消耗、耗时长等难题。